核心风味三角
芝麻酱的坚果醇厚(主旋律)
鲜味底盘(生抽/蚝油/韭花酱/味噌等带来的氨基酸与核苷酸)
辛甜酸和香油的扩香(蒜/少许糖/米醋/芝麻香油/红油,负责“抬头香”和“回口”)
口感指标:细腻、挂筷、油泽均匀、入口先香甜后咸鲜,收口略带蒜香和芝麻回甘。要做到这一点,关键不是“多放料”,而是把芝麻酱“打发乳化”,再分层叠味。
温馨提示:以下配方为家用仿制,用于还原风格与口感,不代表品牌官方配方。
一、家用“高还原”基础配方(1–2人份,约80–90 g蘸料)
原料(克数版)
芝麻酱(中式熟芝麻酱) 30 g
花生酱(顺滑无颗粒) 10 g(增粘与坚果香层次,可选但强烈推荐)
生抽 8 g(≈1小勺半)
蚝油 6 g(≈1小勺,素食改良见下)
韭花酱 6–8 g(没有可用少量味噌 5 g 代替,走发酵鲜)
细砂糖 4 g(≈1小勺,平衡苦与咸)
米醋 4 g(≈1小勺,提鲜不求酸)
芝麻香油 6 g(≈1小勺,后加扩香)
辣椒红油 5 g(可按锅底与喜好调整)
蒜水 12–15 g(见下)
熟白芝麻 2 g、葱花 5 g、香菜末 5 g(点缀)
“蒜水”怎么做(关键!)
蒜泥 6 g + 温水 20 g + 一撮盐,搅匀静置 5 分钟,仅取其上清液(蒜水)。
这样蒜辛更柔和,避免“蒜辣顶头”,也是很多连锁蘸料台的做法。
调制步骤(防分层要点)
打底乳化:碗中放芝麻酱+花生酱+细砂糖,分3次加入蒜水,每次沿同一方向搅拌至顺滑发亮(像“轻奶油”质地)。
叠鲜与平衡:加入生抽→蚝油→韭花酱→米醋,边加边搅,尝到香甜咸鲜平衡为宜。
扩香上头:最后滴入芝麻香油与红油,轻轻翻拌 5–8 圈,不要大力搅打(保留油面光泽)。
撒熟芝麻、葱花、香菜末,即成。
味道校准
太稠:加少许热汤或温开水(每次 5 g 以内)调整;
太淡:优先加生抽或蚝油少许,不要直接加盐;
苦涩:多搅让芝麻酱完全乳化,或补糖 1–2 g、香油 1–2 g;
蒜味顶:下次用更少的蒜泥或延长蒜水静置时间。
二、 “一勺到底”量杯版(懒人速记)
芝麻酱 2平大勺
花生酱 2/3大勺
生抽 1小勺半
蚝油 1小勺
韭花酱 1小勺
糖 1小勺
米醋 1小勺
芝麻香油 1小勺
辣椒红油 1小勺
蒜水 1–1.5大勺
熟芝麻/葱花/香菜 少许
大勺≈15 ml,小勺≈5 ml。先少后多,边调边尝。
三、三套“场景化改良版”
1) 清爽轻盐版(适合清汤/番茄锅)
生抽 6 g、蚝油 3 g、米醋 6 g,糖 3 g
红油减到 2–3 g;香油保留 6 g
加清鸡/清蔬热汤 10–15 g调稀,更清亮
2) 川味重口版(适合麻辣/番茄麻辣锅)
增加红油至 10–12 g,加花椒油 2–3 g
韭花酱减半,改加郫县豆瓣酱汁 3–4 g(提前与热汤化开)
糖保持 4 g,平衡辣与咸
3) 纯素发酵鲜版(素食/海鲜锅)
去蚝油,改白味噌 6 g + 香菇素蚝油 4 g
香油保留,红油随喜;可加柚子皮屑少许,清香高级
四、为什么这样调?——小小风味科学
乳化:芝麻酱是油包固体的糊体,遇水易“抱团”。分次加“蒜水”并持续搅拌能把油相均匀分散,形成稳定乳化 → 口感细腻、挂筷。
鲜味协同:生抽(谷氨酸)+蚝油/味噌(游离氨基酸/核苷酸)+韭花(含硫化物)产生层次鲜,让“咸不死、香不腻”。
香气释放:香油与红油作为香气“载体”,把挥发性分子带到鼻腔;后加、少搅能保留油面香气层。
五、蘸什么最好吃?(锅底与食材搭配表)
六、失败排查表(第一次就能救回来)
七、备料与保存
提前搅好“芝麻酱基底”(芝麻酱+花生酱+糖+蒜水)可冷藏 48 小时,食用前再加生抽/蚝油/香油/红油,香气更新鲜。
纯蘸料成品冷藏 24 小时内食用完;不建议冷冻(解冻后易分层)。
取用务必干净勺子,避免汤汁回流污染。
八、健康与人群小贴士
控盐:吃火锅本就纳钠,蘸料建议“少汤蘸”与淡口生抽。
坚果过敏:对芝麻/花生过敏者请回避或更换豆乳芝麻替代酱。
素食/海鲜过敏:去蚝油、用味噌/素蚝油替代。
清真/无酒:去清酒、味醂;用少量白糖+热汤补“甘味”。
九、一分钟复盘(给忙人)
先乳化:芝麻酱+花生酱+蒜水分次打一分钟。
再叠味:生抽→蚝油/味噌→韭花酱→米醋。
后扩香:香油+红油“点到为止”。
随锅微调:清汤走清爽,麻辣走重口,海鲜走发酵鲜。
不过量不过夜:现调现吃香气最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