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背景与提出缘由
“四不两直”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,而是 中央巡视与基层督查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方式方法。
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,检查、调研、督查往往存在一些“形式主义”:
提前打招呼 → 基层“准备秀”,临时粉饰,真问题被掩盖。
层层陪同 → 形成“路线秀”,上下疲于奔命,影响正常工作。
材料多过实际 → 汇报做得天花乱坠,但实际情况无人触及。
针对这些弊病,中央强调要改进调研检查方式, “轻车简从、直插现场”,确保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于是便有了“四不两直”的明确提法。
二、什么是“四不两直”?
四不:
不发通知 —— 不提前下文,不给基层时间准备“迎检秀”。
不打招呼 —— 不提前告知,不让单位临时“换面貌”。
不听汇报 —— 不坐在会议室里听一把手念稿子,而是到现场、看实情。
不陪同 —— 不允许层层领导随同“作秀”,避免基层被迫动员。
两直:
直奔基层 —— 直接深入一线,走进最真实的工作现场。
直插现场 —— 面对问题第一现场,避免“走马观花”的调研。
一句话概括: 不搞形式、不走过场,直达现场、直击问题。
三、实践意义与价值
破除形式主义
通过“四不两直”,大大减少基层的“迎检工程”,避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布置场景、准备材料。发现真问题
直插一线、直达现场,能直接看到实际运行情况和突出矛盾,不被表象所迷惑。督促真整改
检查组看到的是真实情况,提出的整改措施也更具针对性,避免“虚功”。减轻基层负担
不发通知、不陪同,让基层干部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干实事上,而不是搞表面文章。
四、现实案例
扶贫领域监督检查
在一些地区,检查组未打招呼直插村组,才发现“台账齐全但实际无人居住”的问题,避免了扶贫造假。安全生产督查
不发通知直接进入厂区,才能看到真实的安全管理状况,而不是临时粉饰过的“安全样板”。作风整治
某些地方领导喜欢“汇报大会”,但在“四不两直”方式下,检查组直接到科室、工地,结果发现材料和实际完全两张皮。
五、延伸思考
“四不两直”不仅是一种检查方式,更是一种 治理思维:
去包装化:真实胜于汇报。
去中间化:直面一线,不被层层过滤。
去表演化:真刀真枪解决问题。
对于企业管理、科研院所甚至个人成长,都有借鉴意义:
企业内部审计可以学习“四不两直”,减少事先“演练”,直击问题。
科研院校在质量检查时,可以用“四不两直”方式看实验、查数据,而不是光听汇报。
个人自查时,也应避免自我粉饰,敢于直面真实短板,才能进步。
六、结语
“四不两直”看似一个简单的检查方式,但实则是一场 作风革命。它突破了形式主义的藩篱,让检查调研真正回归本质: 发现真问题、推动真整改、服务真发展。
⚠️ 声明:本文为公共管理与政策方法的科普与思考,不涉及机密,仅用于学习交流。